楚雄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将彝绣从“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云南独具特色的彝绣、苗绣、白绣、傣绣等民族刺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1350多年前,楚雄百姓亲手绣出了属于自己的赛装文化,传承至今,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特有的传统习俗,客观上使彝族刺绣和服饰得以传承,并成为彝家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目前,刺绣产品海外市场需求巨大稳定,国内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倍受国际国内市场青睐,销售区域遍布世界各地。楚雄州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把发展彝绣产业与保护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相结合,与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多措并举推动彝绣“绣品变产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3大转变,成为农村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渠道,以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彝绣产业专班,把彝绣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抢抓机遇,强化产业保障机制,成立彝绣产业联盟,跨区域整合彝绣资源要素,打造公共区域品牌,开发手工刺绣地理标志,打造彝绣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做大做优彝绣订单;加强彝绣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培训,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障;培育主体市场,激发市场活力,为增加群众收入提供坚实支撑;摸清文化产业底数,结合实际把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去打造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大力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坚持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立足楚雄发展楚雄,跳出楚雄发展楚雄,把楚雄建设成为打造“云绣”系列产品的示范引领州和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区。趁着深化改革的春风,今年8月4日下午,楚雄州彝绣产业推进会召开,为彝绣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好形势、好政策和好机遇。楚雄州按照省委书记王宁“走出去招商”的重要要求,组织相关县市及彝绣企业赴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福州5市开展彝绣招商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截至目前,楚雄州彝绣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投入省州文化产业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产值从2012年的0.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亿元,增长10倍。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先后建成彝人古镇彝绣聚集区、永仁彝绣一条街、牟定彝和园彝绣一条街等项目。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有彝绣经营户538户,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以上彝绣企业12户,彝绣协会(合作社)56个,彝族服饰传习所14个,购置绣花机309台;打响“咪依噜”“纳苏”“七彩彝绣”“彝家公社”等一批彝绣品牌。产业文化支撑力不断增强,楚雄彝族服饰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苴彝族女式服装获得国家专利,永仁县莲池乡凹泥奔新村荣获“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荣誉;完成1056个绣娘数据库建设。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有国家级彝绣传承人1人,省级彝绣传承人5人,州级彝绣传承人31人;获得彝绣专业技术职称434人,其中技术员109人、技师220人、高级技师105人;有绣女5.7万人,其中技术较好有8400余人,人均收入2至4万元。产品市场不断拓展,依托“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中国楚雄·绿孔雀之乡”平台,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交会、深圳文博会、创意云南文博会等展会,推动彝绣企业“走出去”。
下一步,楚雄州将进一步加大彝绣产业发展力度,力争到2025年,发展壮大1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彝绣企业,20个年营业收入达500万元以上重点彝绣企业,10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彝绣企业,实现10万绣娘、10亿产值目标,把楚雄建设成为打造“云绣”系列产品的示范引领州和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区。(楚雄日报全媒体记者)
来源:楚雄日报